一场史无前例的“下架潮”,像无声的海啸,在十月十日悄然席卷美国。亚马逊、eBay等电商巨头的货架上,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商品竟在一夜之间凭空蒸发,无影无踪。
从华为的尖端芯片,到中兴的通讯设备,甚至连海康威视的家用摄像头,都无一幸免地被清理出局。然而,当所有目光都被这太平洋西岸的“清洁行动”所吸引时,一场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明抢”大戏,却在遥远的欧洲,静悄悄地拉开了帷幕。
远在荷兰,一家合法经营、业绩斐然的中资企业,其庞大资产竟被当地政府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公然冻结和托管。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精心编排的一场围猎?
突袭,购物车里的惊魂一夜
美国的动作,来得又急又猛,带着一股不容分说的霸道。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将这次行动冠冕堂皇地命名为“清洁购物车行动”,给出的理由是那些被下架的产品,存在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
FCC主席卡尔言之凿凿地声称,这些设备可能被用来“监视美国人”,但从头到尾,他却始终没能拿出任何确凿的证据,哪怕是一丝半点。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些被粗暴下架的中国商品,绝大多数在此之前都已经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各项认证,是完全合规、光明正大在售的商品。
为了让这次下架显得“师出有名”,FCC干脆釜底抽薪,一纸令下,直接撤销了七家中国测试实验室的认证资格。这一招,无疑是从源头上彻底堵死了中国电子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最后一道门。
很多人都觉得这事儿蹊跷,不对劲。就在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公开抱怨中方不接电话后,不到二十四小时,这波规模空前的下架行动就发动了。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根本不是什么劳什子安全考量,而是一场赤裸裸、毫不遮掩的报复。
郁金香国的豪夺大戏
就在美国人挥舞大棒的同时,荷兰的戏码也同步上演,甚至更加荒诞不经。事件的主角,是一家名为安世半导体的公司,它的母公司是中国企业闻泰科技。
安世半导体,简直是模范生一般的存在。过去五年里,它不仅为荷兰贡献了超过1.3亿欧元的巨额税收,还做到了令人羡慕的“零负债”运营。
在欧洲汽车和工业供应链上,安世半导体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就在10月12日,也就是中国稀土新规发布仅仅三天后,荷兰政府突然发难,毫不留情。
一道行政指令,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在全球三十家子公司的所有资产、知识产权,甚至连人事任命等关键运营权限都被牢牢控制,为期一年。这范围之广,手段之酷烈,可谓史无前例,让人瞠目结舌。
随后发生的事情,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司法掠夺。公司三名外籍高管向法院申请紧急干预,结果法院的裁决几乎是完美配合了政府的行动。
中方委任的CEO张学政被暂停职务,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被强行安插进来。更过分的是,闻泰科技持有的百分之九十九股份,竟然被强制托管给第三方。闻泰手里,只剩下了一股象征性的股权,形同虚设。
中国一出牌,白宫心慌慌
要理解美荷两国为何会如此突然地发难,就必须把时间拨回到10月9日。那天,中国商务部连发第61号与第62号两份公告,反制措施直指一个让整个西方高科技产业都感到肉疼的领域——稀土。
公告明确将稀土相关的技术、设备及物项,悉数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犹如一记重拳,直接击中对手的软肋。这一手,被外界普遍看作是照着美国半导体制裁的模子,进行了一次精准的反向打击,力道十足。
它像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在太平洋对岸激起了剧烈的回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暴跳如雷,他用“非常、非常坏”和“充满敌意”来形容中方的举动,甚至危言耸听地宣称这将影响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
愤怒的咆哮背后,却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就在中方反制措施公布后,美方官员立刻火急火燎地试图联系中方,但这一次,他们吃了个闭门羹,电话始终没人接。
几天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公开场合证实了联系被拒的事实,显得有些尴尬。紧接着,参议员万斯又换上了一副温和的面孔,在福克斯新闻的节目上声称,美国“珍视”与中方建立的友谊,非常愿意进行“理性谈判”。
特朗普本人更是上演了一出“变脸”绝技,一边用最激烈的言辞抨击中国,一边又发文安抚市场,说自己其实想“帮助中国,而不是伤害中国”。这种前一秒极限施压、后一秒急切求和的矛盾行为,被一些分析人士戏称为一种自创的“TACO”文化,令人啼笑皆非。
规则?只对你有效
荷兰官方辩解称,强抢安世半导体与美国毫无关系,时间点纯属巧合。但这种苍白无力的说辞,恐怕没人会相信。荷兰是光刻机巨头ASML的总部所在地,而制造高端光刻机,恰恰离不开中国的稀土。
荷兰此举,更像是一次直接的报复和人质交换的筹码,目的昭然若揭。安世半导体事件,赤裸裸地暴露了西方世界所谓的“自由市场”和“法治精神”背后,隐藏着的“双重标准”和“强盗逻辑”。
它不仅严重损害了中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更像一块巨石砸向了平静的湖面,让所有国际投资者对欧洲市场的信心都产生了剧烈的动摇。近年来,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频频以“国家安全”为名,干预中资企业的正常商业活动。
这股暗流,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时必须正视的新风险,不容小觑。
结语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中国的应对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刚柔并济。一方面,反制的手段足够精准,力道足够强硬,直击对手的痛处。稀土出口管制,就是一把悬在西方高科技产业链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不寒而栗。
特朗普那句“充满敌意”的评价,恰恰从反面证明了这一反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威慑力。但另一方面,中国并没有完全关上沟通的大门。官方的外交口径清晰而坚定:“若要打,奉陪到底;若要谈,大门敞开。”
但这扇门,是有明确门槛的。北京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谈判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颐指气使。美方不能一边挥舞着制裁大棒,一边又要求坐下来好好谈,这不符合逻辑。
美国在极限施压与急切沟通之间的摇摆,欧洲在规则信仰与例外干预之间的撕裂,以及中国在精准反制与开放姿态之间的平衡,共同勾勒出了一幅“战略失调”的时代图景。
在这个既无法彻底“脱钩”,又无法真正信任彼此的困境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在奋力挣扎,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充满矛盾、混乱甚至滑稽的博弈模式,或许将会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新常态,我们拭目以待。
配资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