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800余家企业参展,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亮相,规模创过往展会新高。7月26日,备受瞩目的2025第七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并致辞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2018年,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过往七年间,人工智能已从书本上的名词,逐步跃升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25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企业已达394家,产业营收1180亿元,同比增长29%,人才总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产业规模、人才体量“三个倍增”格局成型。支撑这种倍增式发展的,是政策、资本、人才等多个方向的协同发力。
在政策端,上海在2022年就率先发布首部国内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提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目标。
2024年底,上海再次发布《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推进大模型垂类应用,将政策端的“颗粒度”做到极致。
实施方案明确了2025年底的若干目标: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
以浦东新区“模力社区”和徐汇区“模速空间”为核心的人工智能行业集聚区已在上海形成。以“模速空间”为例,其以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为定位,可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专班式”服务,推动语料数据的采集、标注、共享和应用全链路打通。
在资本层面,上海在去年设立规模为225亿元的人工智能母基金,基金落地徐汇区,将重点投向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发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产业培育、并购整合、补链强链功能。
人才是衡量一座城市人工智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上海多个区域相继推出人工智能人才招募计划,进一步招揽行业翘楚。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本地高校纷纷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兴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还与微软、亚马逊等企业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上海也在举全市之力,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搭建应用场景。
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正式发放,小马易行、百度智行等公司获准运营Robotaxi业务。上海市累计开放Robotaxi测试道路里程就此突破2700公里,范围部分中心城区。
此外,上海还在推进“AI+城市治理”新模式,深入研究和全面部署人工智能在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关键城市治理领域。
当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帷幕又一次在上海徐徐拉开,中外嘉宾在参观3000余项人工智能前沿展品之外,也将见证这座城市崛起为世界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最新进展。
配资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