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偏爱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咸鱼)的风味,却忽视了长期食用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关于 “长期吃腌制食品是否会增加肺癌风险”,徐浦特聘专家张晖指出,长期、大量食用腌制食品,尤其是亚硝酸盐超标的腌制食品,会显著增加肺癌发病风险 —— 亚硝酸盐在体内转化的致癌物,会悄悄损伤肺部细胞,长期累积可能诱发癌变,需格外警惕。
长期吃腌制食品,为何与肺癌风险相关?张晖主任解释,腌制食品的肺癌风险并非源于 “腌制” 工艺本身,而是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亚硝酸盐,以及长期食用带来的身体负担:
腌制食品为延长保质期、改善风味,制作时多会添加亚硝酸盐(合法食品添加剂,需控制在国家标准内);但部分不规范生产的产品,或腌制时间不足 / 过长(如咸菜腌制<7 天或>20 天),易出现亚硝酸盐超标; 长期摄入超标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与胃内蛋白质分解产物(如胺类)结合,转化为亚硝胺——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 1 类致癌物,对肺部、胃部等器官均有明确致癌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每天食用腌制食品(尤其是加工肉制品、腌制蔬菜)的人群,肺癌发病率比很少食用者高 30%-50%,且食用量越大、食用年限越长,风险越高。展开剩余71%亚硝酸盐超标,如何 “悄悄” 升高肺癌风险?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后,对肺部的损伤是 “渐进式” 的,长期累积才会显现风险,主要通过 3 个机制:
直接损伤肺部细胞 DNA
亚硝胺进入人体后,会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直接作用于肺黏膜细胞,破坏细胞 DNA 结构,导致基因发生突变;若突变细胞未被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会逐步增殖形成异常细胞,长期发展可能演变为癌前病变,最终诱发肺癌 —— 这种损伤具有 “累积性”,短期少量摄入可能无明显影响,但长期超标会让风险持续叠加。
加重肺部慢性炎症
亚硝胺会刺激肺部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如肺黏膜充血、水肿);长期慢性炎症会破坏肺部正常的免疫屏障,降低肺细胞对致癌物的抵抗力,同时炎症微环境会加速肺细胞老化,让细胞更易受外界刺激(如吸烟、空气污染)影响,形成 “炎症 — 损伤 — 癌变” 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升高肺癌风险。
降低肺部抗氧化能力
亚硝酸盐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消耗肺部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 C、维生素 E);当肺部抗氧化能力下降,无法清除过多自由基时,自由基会持续攻击肺细胞,加重细胞氧化损伤,为癌细胞滋生创造 “适宜环境”,间接促进肺癌发生。
张晖主任:减少风险,做好 3 点 “饮食防护”严格控制腌制食品摄入频率与量
每周食用腌制食品不超过 1 次,每次摄入量控制在 50 克以内(约 1 小碟咸菜或 1-2 片腊肉),避免每天食用或顿顿搭配; 优先选择正规厂家生产、包装上明确标注 “亚硝酸盐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的产品,避免购买散装、无生产日期的腌制食品。食用前做好 “降硝处理”
腌制蔬菜(如咸菜、泡菜)食用前,先用清水浸泡 2-3 小时(期间换水 2-3 次),可去除部分残留的亚硝酸盐; 腌制肉类(如腊肉、咸鱼)烹饪前,用温水浸泡 30 分钟,烹饪时加入少量维生素 C(如搭配青椒、番茄等富含维生素 C 的蔬菜),可抑制亚硝胺形成。多吃 “抗风险” 食物,平衡饮食
日常饮食中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如西兰花、菠菜、橙子、猕猴桃),其含有的维生素 C、膳食纤维能促进亚硝酸盐代谢,减少在体内的蓄积;同时多吃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增强身体免疫力,提升肺部细胞对致癌物的抵抗能力。
腌制食品的肺癌风险易被 “风味” 掩盖,长期忽视会让风险悄悄上升。“偶尔少量食用符合标准的腌制食品无需过度恐慌,但切忌长期、大量食用;尤其有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的高危人群,更需严格控制,通过健康饮食降低自身患病风险,守护肺部健康。”
发布于:上海市配资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