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谈判及随后的“海军假日”
全世界的几乎所有海军强国都被这种疯狂造舰计划所感染,法国人抛出了安装四座四联装340毫米主炮的里昂级战列舰方案,而英国人在一番摇摆后为了保住第一海军强国的地位和荣誉坚决的拿出了超级战列舰“N3方案”和战列巡洋舰“G3计划”,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甚至宣称:“大英帝国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以使其海军优于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一时间整个世界有开始弥漫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类似的那种紧张气氛,而构建庞大海军的巨额投入(1921年度财政预算决定拨给海军4.33亿美元)即使连美国这种工业、财政实力雄厚的国家都觉得难以承受。
各国国内的稳健派都不赞同毫无节制的军备竞赛,尤其是在美国国内。从1920年年初开始,美国国会内的原先的反战派(曾经坚决反对美国投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再次聚集起来用一个声音说话,这一次他们要求的是美国政府能出面制止正在上演“势将影响到国际稳定以及来之不易的和平的'集体疯狂’”,并要求美国自己率先作出表率并发出号召。这种斗争在1921年5月26日获得胜利,参议院在当天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了由国会议员威廉.E.博提出的议案--要求政府同英国、日本举行裁军谈判,一个月后此议案同样在众议院以压倒多数通过。
这种倡议一旦发出结果是无庸质疑的,尽管日本乃至其他国家在执行他们最新的造舰计划时看起来是那么坚决和光荣,但是列国毫无疑问地都为海军大规模扩建所带来的财政困难所困扰。1921年11月12日,各国的政治家和海军将领云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革命女儿会”大厦内,参加限制海军军备力量谈判的开幕式,美国国务卿休斯先生在开幕式上作了一番开门见山式的发言:“海军军备竞赛必须停止。
“国务卿休斯先生在35分钟内击沉的军舰比全世界的海军将领在几个世纪内击沉的还要多”,这是《泰晤士报》资深记者科纳内尔·雷平敦对这一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开幕式时所作的精妙评价。这一会议的召开预示着无数新锐巨舰的大难临头。
即使在日本政府中也有不少人不赞成'八·八舰队”计划,比如说日本海相加藤友三郎,他在参加华盛顿谈判前就表示对于“八·八舰队”的完成前景并不乐观,主张日本乘此机会下台阶,反正原本需要耗费巨资尚不能保证做到平衡美日军力的目的,现在能毫不费力地做到。
近三个多月的讨价还价之后,1922年2月6日一份稳定了今后世界海军均势近15年的协定被签署,这就是著名的《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又被称为《华盛顿条约》)。那些尚在船台上或者刚开始舾装的巨舰的末日到来了。
对于已经被巨大财政压力搞得恶心不已的日本政府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下台阶的机会,不过依照东方民族好面子的传统和日本人心目中自己现在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并不甘心也不情愿让投入巨大心血营造的舰队就这样灰飞湮灭,所以日本方面希望能“尽量争取到适合日本国际地位的海军吨位”。那么,一场激烈辩论自然是免不了的。
图片
《华盛顿条约》后,只有最早完工的“长门”号和“陆奥”号战列舰得以投入1941年开始的太平洋战争。
首要的争论焦点就是日本海军应该拥有多少主力舰建造吨位上,日本代表对美国方面提出的英美日三国主力舰吨位5:5:3的比例表示不能接受,坚持要求至少10:10:7的比例,光为了这个问题就争论良久,最后由于美方通过破译的日本外交情报得到了日本人的底细:日本政府下令一旦面临重大压力可以放低加码,因此美国代表在得到这一情报后毫不迟疑地采取威胁手段逼迫日本代表妥协,“若是日本再坚持下去的话,那么日本造一艘舰,美国就造四艘!”这是一种对已经被“八·八舰队”巨额财政问题搞得寝食不安的日本方面来说,即使再好“面子”也不得不为之低头的威胁……
既然已经在吨位问题上让了一大步,在谈判的最后阶段,日本开始坚持不拆毁在已拟订条约中确定废弃的“陆奥”号战列舰,坚持宣称国内就连小学生也已为建造该舰而捐款,并且该舰接近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强烈不满……在日本代表近乎偏质狂的坚持下,英美代表最后同意了日本保留“陆奥”号的要求,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保住了原本要解体的4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中的另2艘,4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中仅有建造进度最低的“华盛顿”号(BB-47)最后被解体废弃;英国人则获得了建造2艘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可装备最大16英寸主炮战列舰的权利,这就成了后来著名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由于条约还规定了新舰替换的旧舰必须满20年船龄,因此在整个条约有效期内恐怕都不会有其他的新型战列舰建成服役,各国海军的发展速度被遏制住了,著名的“海军假日”开始了。
美国和日本都有大量的未成舰需要拆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条约允许美国和日本各将两艘战列巡洋舰的舰体改建成航空母舰。美国人将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中完成度最高的”列克星敦”号以及“萨拉托加”号改建成了航空母舰,日本人选择了天城级的“天城”号与“赤城”号。
1923年9月1日上午11时58分,日本关东地区被一场强度达到8.3级的地震所震慑。正在横须贺港建造中的“天城”号不幸受到牵连,整个被震离了船台滑轨。事后勘察发现,龙骨已经在地震中扭曲变形,已无修复利用价值。于是其他缔约国方面同意日本将尚被搁置的“加贺”号的船体顶替报废的“天城”号,于是“赤城”号以及“加贺”号这就成了日本海军后来的主力航母舰队的发端。这2舰最后又在二战中著名的中途岛战役中为美国海军的舰载机所击沉。加贺级的2号舰“土佐”号则比较倒霉,1924年4月1日该舰的舰体被用作了爆炸试验,内部结构被接二连三的猛烈爆炸搞的乱七八糟,3天以后被除船籍,尚能漂浮的船体则在次年的2月9日被当作舰队演习的靶船击沉。
这一举动不可避免地招致了日本国内“愤青”们的强烈不满,军方内部的少壮派极端军国主义份子则乘机再次掀起对西方的仇视而丝毫不考虑若是没有军备限制的话那种无节制竞赛将给日本带来什么。一时间“鬼畜英美、尊皇攘夷”等口号再次甚嚣尘上……至于天城级的3、4号舰则在条约签署的当天就被停工,两舰的建造计划都在1924年4月14日被宣布正式取消,拆解工作则在1925年完成。
第三次“八·八舰队”计划最后被保留下来的惟有长门级姐妹舰了,这2舰同美国海军的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以及稍后建造的皇家海军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被世人并称为“海军假日”时期的“世界七大战列舰”。
图片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八·八舰队”计划的首舰“长门”号便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旗舰
如今,“八·八舰队”所赖以存在的意义已经消失,而当15年后世界局势再次趋于紧张的时候,航空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一切战争形式都同以往大不一样,战列舰队即将被航空母舰这种新生舰种封印入海军发展史之中……
结论与反思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标志,这前后三个“八·八舰队”计划可谓是日本一步一步走向强盛的最好象征。日本在建设这样一支庞大舰队时所遇到的问题,也很好的说明了在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将会不可避免的遇见到的各种问题与麻烦。显然,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将对将来的发展有所益助。
纵观全部三个“八·八舰队”计划乃至整个明治维新到《华盛顿条约》签署前的日本海军发展史,很明显的是日本从头到尾都是在勒紧裤腰带发展海军。海军军备建设这一吞金巨兽不停地吃进日本全部国民的血汗钱,急速壮大自己。日本勒紧裤腰带式的军备建设导致国家经济负担严重、国民普遍贫困,工资收入微薄,这些都会严重刺激国内的扩张主义者努力谋求去侵略周边以获取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甚至试图依靠战争拉动内需来促进国家经济振兴。而军备的不断强化又导致了扩张主义势力的底气越来越足,战争取胜的可能也更高,也就进一步促进了那些试图依靠对外战争来获得利益和转移国内矛盾的政客和狂热分子的投机心理,这几乎成了将一个国家最终走上战争之途的恶性循环。
第三次“八·八舰队”如果能够最终完成,那么伴随而来的日本帝国经济崩溃也将成为必然的结果。但是经济的崩溃并不会使日本内部的扩张主义者土崩瓦解,相反会更加促使日本立即走向战争之路并通过对外侵略来转移因为经济问题而引发的国家内部矛盾,并借着军事行动所产生的消耗拉动内需并促进国内经济流通,进而通过对占领区市场压榨廉价劳动力的获取以及本国原本所缺乏资源的抢劫来重振本国的经济。这一点在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
《华盛顿条约》在拆除了无数寄托这些梦想的传奇巨舰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15年的和平,遗憾的是,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潮已经深植于年轻一代的心中,军备建设的恶性循环系统也已经建立,只要有机会就会继续运转,《华盛顿条约》也只能暂时延缓一下这头狂暴怪兽的觉醒。由于本身的总体经济实力乃至观念上的差异,日本决不可能也根本想不到走美国那样的通过“资本输出”来进行国家扩张的道路,那么对于年轻一代的日本人来说,通过武力称雄世界也就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最热切渴望。
日本立国于远东这个地理位置,似乎也包含着这种悲剧性的必然,在东亚大陆半环抱中的这个小岛可以说既是大幸也是不幸。所幸者,统一的中国要保卫自己的边界,并无意向着东海上的这个岛国做什么执着的领土索求,反而成为日本文化的源泉,这个慷慨的邻居让日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文字甚至姓氏。而不幸者,我们可以看到地理形势类似于日本的英国,由于面对的是群雄并立的欧洲大陆,英国简直成了最值钱的一个砝码,天然屏障和强大的舰队给她带来了说不尽的好处,强大如拿破仑也只能望洋兴叹。
可日本没有这种便利,统一的中国虽然经常改朝换代,却始终没有能让日本在外交和政治上能够斡旋或者占便宜的地方,也没有出现哪个分裂的中国地方政权和日本加强联系来对抗其他地方政权(新近中国史学家在朝鲜史料上发现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向日本德川幕府借兵抗清的内容,不过具体细节尚有待查证)。这个邻居从李唐以降一直沉默而又安稳地把日本针对大陆的任何野心和企图导向了不可能。出于自身资源的匮乏和相对英国的不牢固的根基,希望依靠一次近乎赌博的战争来获得牢靠的大陆基地和资源产地始终是日本对外战争的重点,而掌握一支强有力的舰队也是当时唯一有效的办法。
图片
图为英国皇家海军官兵在日本投降后参观遍体鳞伤的“长门”号,不久在基尼岛,成为美国原子弹的“试验品”
似乎日本只有依靠战争才能实现明治以后对扩张的渴望,而这种畸形的渴望创造了“八·八舰队”构想,也将导致今后日本和中国几十年的血火历史,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注定是一出悲剧。
撇开那些长远的问题不谈,就海军建设本身来说,没有任何人能否认三个“八·八舰队”计划在强化日本军力和国家地位上所起到的作用。海军力量的急速扩张使得日本从一个三流的、被各种不平等条约束缚的弱国穷国逐渐崛起为亚洲强国进而是世界强国,但是它底子太薄而胃口又太大,加上毫无节制的宣扬极端爱国主义也使民族性中狂热的一面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进而在军力大幅度强化后政府逐渐失去对军队的控制而军队内部少壮派极端军国主义份子开始向政府机构内渗透。
重温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热切期待国家强大的我们将有无比借鉴与警世作用。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